玉皇大帝,全称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亦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大帝”或“玉皇”。商周时期,“上帝”或“昊天上帝”被视为宇宙的主宰,掌管自然与人间秩序。汉代“太一神”的信仰(如汉武帝时期的官方祭祀)进一步强化了天帝的至高性,成为玉皇大帝信仰的前身。他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天地之间,一切人鬼神怪,均由其掌握。其职能为统御三界(天、地、水)、十方(空间)、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轮回),是宇宙秩序的实际执行者。  

(不同道派对其地位有差异。全真派强调三清为道之本源,玉皇为行政主宰;而民间道教或部分地方信仰中,玉皇大帝常被视为最高神)

玉皇大帝如此能耐,他的出身也非常显赫。据道教经典《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其为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玉皇大帝这个称呼是何时出现的,众说不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形成体系化的神谱。早期道教经典(如《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玉帝”的模糊记载,但尚未明确其地位。唐代道教兴盛,玉皇被纳入道教神系,与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提,但地位低于三清。有的论者认为 ,唐朝以前没有玉皇大帝的称谓。但也有的论者认为,在六朝以前就有了玉皇大帝的称谓了。到了唐朝,玉皇大帝的称谓就很普遍了。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就写诗道:“不向金阕游,思为玉皇客。”唐朝诗人赋诗引用“玉皇”一词的不在少数。 

宋代是玉皇大帝信仰的关键时期,玉皇大帝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宋史·礼志七》记载,宋真宗为巩固皇权,宣称梦见玉皇,将其与赵氏祖先结合,封玉皇为“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进一步加封“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使其成为官方祭祀的最高神,地位几乎与三清并列。

玉皇大帝是道教权力最大的神,在道观中都要供奉的。凡是玉皇阁、玉皇庙和玉皇观,里面都有玉皇大帝的造像。玉皇大帝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初九日,叫玉皇诞。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庆祝玉皇大帝的诞辰。腊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的出巡日。据说,这一天玉皇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的善恶祸福。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皇的圣驾,民间也要接送玉皇。

虽然玉皇大帝很厉害,但在道教中,他仍居“三清”之下,是“三清”的辅佐神。“三清”有四位级别最高的辅佐神,又称“四御”。他们是: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此外,道教还有“六御”说,即加上了天皇大帝和青华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