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列,在道教中始终是备受尊崇的对象,人们普遍尊崇太上老君为“无上大道”的化身,是道炁长存、德育于民的至尊天神,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与主宰,被认为是道教的始祖。其著作《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太上老君开天经》,老君于洪元时代分化清气与浊气,是宇宙的创造者,分形化气,开辟天地,又于太初时代口吐《道德经》,以经文构建宇宙秩序。唐代《混元圣纪》等文献进一步神化老君,称其历世显化,如伏羲时的“无化子”、神农时的“大成子”、黄帝时代的“广成子”、周朝时的“老子”等,形成“随方设教”的救世传统。传说老君曾多次化身降世,降经授箓,向张道陵授予符箓,形成道教经典与仪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等托名老君,强调因果报应,规范信徒行为。在道教科仪中,老君常作为“斡旋造化”之神,主持宇宙能量的循环。老君还被尊为“丹祖”,《周易参同契》等丹经皆归其名下。道教认为服用金丹可长生,而老君掌握“九转金丹”之秘。同时在道教斋醮中,老君常作为“救苦天尊”出现,接引亡魂、消灾解厄,济世度人。

据《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是著名学者,曾经担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今的国家图书馆或博物馆馆长,当时就是一位大师级的名人。孔子很钦佩他,曾经向他问过古礼。后来,因为周室内乱,老子辞职,漫游到函谷关。函谷关的关长尹喜是一个虔诚的道家,对老子非常敬佩,请老子著书立说,老子就写下了《老子五千文》,亦称《老子》《道德经》。    

老子被神话始于东汉年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就这样,老子被逐渐神化了。

此后,老子的出生亦被神化。据说,老子降生时恰巧看到一棵李树,他“生而能言” 指着李树说:“这棵树就是我的姓了!”

老子的相貌也被神话了。东晋葛洪著《神仙传》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老子的耳朵不仅长,而且还“耳有三漏”,即是说,他每个耳朵上有三个孔。这表明老子耳聪目明,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东汉名著《白虎通 ·圣人》说:“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可见,老子的耳朵与大禹的耳朵如出一辙,均有神通。神话了的老子被一个人相中了,他就是张道陵。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据传,张道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老子首次在道书中被命名为太上老君。从此老子被神化为道教教祖,长期受到教徒的尊奉。

唐朝对老子的崇拜达到了极点。唐朝皇帝姓李,对本家姓李的老子格外关注。皇帝欲坐稳江山,就必须想方设法杜撰君权神授的神话。唐朝皇帝尊道教为国教,道教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唐太宗推崇《道德经》。唐高宗、唐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

太上老君的尊崇在道教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各地太清宫、老君殿等道教观宫均是供奉太上老君之所。其中,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尤为特殊。

周至县的楼观台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是老子著书立说、传道讲经的道教发祥地,被称为仙都。这里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家森林公园,供游人观瞻。此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之美誉。这里的道教遗迹十分丰富,有说经台、化女泉、系牛柏、老子 墓、宗圣宫等。说经台大殿有三尊塑像,中间的是老子,两侧的是尹喜和徐甲。徐甲是个不安分的弟子。离说经台不远处,有化女泉,传说是老子考验徐甲时,气愤地用铁棒猛然捅地而成。说经台西北处有一棵古柏,传说是当年老子骑牛入关时,拴系青牛的树木,叫系牛柏。而老子墓则在化女泉以西三公里处,墓冢呈椭圆形,高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古时,此处有吾老洞道观,据说藏有老子头骨,如今已荡然无存。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诞辰,各地道观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信徒们前往朝拜祈福。这一天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之一。确山县的“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和道教信徒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的民俗仪式。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工匠技艺,也表达了对太上老君的崇敬之情。